解析膠囊旅館(上)

在「日本關西6天25k大挑戰」中,我為了降低住宿費和體驗日本而選擇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膠囊旅館,分別落腳在神戶Kua House以及Capsule Inn Osaka。由於這兩家膠囊旅館的經營模式以及環境設備和先前在東京新宿住的安心お宿有著顯著的差異,就趁這個機會做個解析專題,介紹膠囊旅館並比較不同型態的膠囊旅館。

膠囊起源

歷史上第一間膠囊旅館(至少他們是這麼宣稱的)Capsule Inn Osaka於1979年二月一號在大阪梅田阪急東通商店街開幕,設計師黑川紀章將過夜需要的床鋪、電視和桌子等要素濃縮進一個高110 cm、深200 cm、寬105 cm的小艙體裡,號稱是「2100年的商務旅館」(貘OS:如果2100年的商務旅館真的長這樣我還是不要出差好了)。由於設計概念潮到出水而且將狹小的空間利用到極致,膠囊旅館開始在地狹人稠的日本都會區掀起一波熱潮。

//貘筆記:Capsule Inn Osaka其實不是黑川桑第一座「代謝派」建築作品,東京銀座的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中銀膠囊大樓)於1972年完工,是黑川桑更早一點的作品。但中銀膠囊大樓的每個膠囊空間較大,用途也不僅限於旅客住宿,所以Capsule Inn Osaka仍被視為第一間膠囊旅館。至於被稱為昭和時期代謝派建築代表作的中銀膠囊大樓,據說仍有部份單位在Airbnb上開放住宿預訂,對黑川桑有興趣的朋友去築地市場增肥之餘不妨去體驗看看。

1979年Capsule Inn Osaka開幕時的廣告

//更多貘筆記:代謝派建築的特點之一是「預先在工廠完成單元結構再到現場組裝」,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和Capsule Inn Osaka都是用同樣的技法完成。台灣1980年代初期興起的萬里翡翠灣飛碟屋和三芝飛碟屋同樣用到了太空科幻式的外觀和組裝式結構,可能就是受到代謝派建築風格的影響。


膠囊演進

從較為老派的Capsule Inn Osaka神戶Kua House來看,膠囊旅館最初的需求可能是來自於三溫暖(サウナスパ)。當仮眠室無法滿足需要個人隱私的客人時,膠囊旅館/膠囊房正好能夠提供讓他們安心入眠的空間。這或許是較老的膠囊旅館會搭著規模完整的三溫暖經營的原因。

神戶Kua House裡非常完整的三溫暖

新式的膠囊旅館則專注在旅館的本業,偏重於住宿的便利以及舒適。以東京連鎖的安心お宿為例:除了館內睡衣褲、毛巾、盥洗用品、整髮用品和肌膚保養用品等膠囊旅館標準配備外,還有三大座自動飲料機,24小時無料供應各式冷熱飲,一旁還有同是無料的味增湯,早上也有無料的日式麵包和飯糰可以吃,為入住的旅客打造一座不愁吃穿的避風港,相當貼心。相對的,安心お宿的澡堂就很簡約,只有淋浴區、一個小浴池和一個小蒸氣室,規模完全跟老派膠囊旅館不同檔次。

會有這樣的演進,可能是因為膠囊旅館的經營專業化,或者是旅客對於三溫暖的需求降低、對膠囊旅館的需求提升,抑或是新進經營者想針對只求一夜好眠的客人製造出和老派膠囊旅館的市場區隔。

つづく......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解析膠囊旅館(下)
神戶Kua House—以「神戶水」為招牌的膠囊旅館
Capsule Inn Osaka—史上第一間膠囊旅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Burlesque Osaka—來自東京六本木的臉紅心跳

我訂的Airbnb居然有人住?清水貘被晃點的那晚(前篇)

通天閣—去過必失望的景點?